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人才必先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新時代“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當前,我國已進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期,但鄉村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作用弱化等問題依然突出。2025年2月17日,湖南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召開,會議指出要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破解鄉村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的瓶頸問題,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深挖本土人才“蓄水池”,筑牢鄉村振興根基。本土人才熟悉鄉情、扎根鄉土,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要聚焦“農二代”、返鄉青年、致富帶頭人等群體,通過“定向培養+精準賦能”模式,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例如,湖南寧遠縣通過“院壩課堂”“田間課堂”開展農技培訓,讓本土青年掌握無人機植保、電商直播等現代技能,帶動300余個家庭農場年均增收超20%。建議各地整合農業農村、人社等部門資源,構建“縣—鎮—村”三級培訓網絡,將本土人才轉化為鄉村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
拓寬外部人才“引流渠”,注入鄉村振興動能。針對鄉村醫療、教育、科技等領域專業人才缺口,需打破城鄉二元壁壘,推動“人才下鄉”政策落地。一方面,可實施“大學生鄉村創業幫扶計劃”“鄉賢回歸工程”,對返鄉人才給予住房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支持;另一方面,可借鑒黑龍江鐵力市經驗,建立“技術人才服務積分制”,將基層服務年限與職稱評定、職務晉升掛鉤,破解人才“下沉難”問題。
筑牢留育人才“鳳凰巢”,構建“引鳳長棲”生態。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才,而留住人才的核心在于厚植“筑巢引鳳”的發展生態。當前,一些地區仍存在“人才下鄉易、扎根難”的困境,破解之道需從“硬保障”與“軟環境”雙向發力。一方面,要完善“安居無憂”政策體系,另一方面,需打通職業成長通道,浙江推行“鄉村振興人才職稱單列評審”,對扎根鄉村滿5年的教師、醫生直接認定中級職稱,讓人才“有奔頭、有甜頭”。同時,通過“項目分紅+技術入股”機制,支持人才帶技術、帶團隊領辦合作社,真正實現“名利雙收”。唯有構建“待遇留人、事業育人、情感暖人”的立體化生態,才能讓鄉村振興“鳳凰巢”引得進金鳳凰,更留得住千里馬。
鄉村振興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定位,以“破冰”決心打破制度藩籬,用“融合”思維貫通育才鏈條,靠“暖心”服務營造發展環境,才能讓更多“千里馬”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競相奔騰,共同譜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篇章。
一審:孫紅春
二審:范哲宣
三審:楊建波
來源:沅江市委網信辦
作者:郭濤
編輯:張政明
本文為沅江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hutaipe.com/content/646947/69/1481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