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奮斗100年目標中第一個100年,“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題來實現奮斗目標。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堅定不移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將發展創新、堅持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的經濟體制和發展方式。”新常態經濟體制下就要堅持不懈的走創新發展道路,實現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科技創新、在創新層面搞發展,掀起全民創新熱潮,“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成為新常態下五大根本發展理念。
“十二五”期間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高效、安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已經得到廣泛的認知;但各種風險和結構性矛盾也在積累和聚集。面向經濟發展新常態,正確應對當前我市農業所面臨的內外壓力和挑戰,必須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主要追求產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一、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難點
1、農業資源偏緊和農業環境惡化的制約日益突出。一方面,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發展的資源約束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農業面源污染、耕地質量下降等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2、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的挑戰日益突出。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就業,務農勞動力的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問題突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3、農業生產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相匹配,糧經飼結構不盡合理,種養業結合不夠緊密,地力下降與養殖業糞便未能有效利用并存。
4、農業比較效益低與農產品價格倒掛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農產品價格低位運行,導致農業比較效益持續走低;另一方面,大宗農產品價格下降,普遍低于國內同類產品價格,導致進口持續增加。上述矛盾和問題都可能不是短期內出現的暫時現象,都帶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二、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對策
推進我市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科技為引領,以法治為保障。重點是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由依靠資源和物質投入為主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要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資源稟賦特點,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生產優先序和區域布局,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種養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
1、提高糧食產能,挖掘糧食生產潛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無論方式怎樣轉、無論結構怎樣調,都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調低了、耕地調少了,這是必須要堅守的底線,也是確保產能的要求。當前關鍵是要穩產量、提產能。一方面,穩定糧食產量是前提。在這個前提下,要統籌兼顧棉油糖、“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要堅持數量質量效益并重,實現更均衡更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提升糧食產能是根本。只有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才有底氣。要堅持“一穩、兩保”的基本要求,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特別是谷物播種面積,要保護調動好農民務農種糧和政府重農抓糧兩個積極性。從長遠來看,要加快劃定和保護好永久基本農田。同時,要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動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大科技創新推廣力度,提升種業發展水平,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2、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食品質量。現代農業首先是質量安全的農業,要讓消費者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要堅持“產出來”與“管出來”兩手抓。一方面,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這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治本之道,是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要繼續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化生產、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和水產健康養殖,加強源頭治理,規范生產過程,著力打造一大批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農產品知名品牌。另一方面,不斷強化食品安全監管。按照要求,抓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和監測評估體系,啟動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完善監管機構和監管機制,加大綜合執法與專項整治力度,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推進農業技術和經營方式創新,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現代農業也是高產高效的農業,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農產品產量、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一是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選育高產穩產、優質高效新品種,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加強農業農村人才培養,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業設施裝備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二是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三是要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我市目前人均耕地僅1.15畝,農業的規模效益難以提高。所以要堅持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方向,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特別是向種田能手流轉,引導發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種經營形式,提高規模經營效益。四是要提高農產品加工流通效率。推進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產地市場體系建設,支持發展直銷、配送、電子商務等農產品流通業態,引領種養業品牌培育與產業升級,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要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業生產經營性服務緊密結合、促進融合發展,打造農業全產業鏈。
4、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要堅持“保護”與“治理”并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一方面,要切實加大耕地、水、濕地等保護力度,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集約用地制度,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加大治土治水治環境力度,降低農地開發利用強度,推廣農業節本增效技術,嚴格管制濫用亂用農業投入品,凈化、修復農產品產地生產環境。
5、立足市場需求和資源條件,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適應市場變化、滿足市場需求,必須立足資源稟賦條件、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一是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先發展比較優勢突出的產業或產品,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支柱產業和特色品牌,著力打造大宗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鎮。二是進一步優化種養業結構。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市場緊缺、適銷對路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打通種養業協調發展的通道,形成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的新型農業結構。三是進一步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一村一品,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著力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六次產業”。
三、小結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我市農業發展的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要注意把握節奏和方法,要堅持正確的導向和原則。
一是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意愿。農民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主體,要尊重他們的意愿和經營自主權。
二是要堅持市場導向,尊重經濟規律。要深入研究需求特點、市場走勢,善于利用市場信息引導農業生產,善于通過市場流通鏈條帶動農業生產,善于運用市場的辦法指導和組織農業生產。
三是要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要綜合考慮各鄉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和市場條件,科學制定規劃,加強分類指導。
來源:沅江新聞網
作者:劉建華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