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與實體經濟聯系緊密,相互依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也是近年來中國金融思想的發展方向,對衡量金融創新和推動金融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指揮作用。但是,在現實中,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沒有得到和諧詮釋,導致實體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遭遇到融資的重重阻力,發展舉步維艱。因此,正確認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性,準確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難點,切實解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瓶頸問題。
一、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性
實體經濟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是社會生產力的集中體現,是綜合國力的物質基礎。實體經濟不僅包括傳統概念中的工業、農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還包括戰略性新型產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和根基。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空心化”和弱化現象:一是實體經濟發展出現較大困難,盈利空間越來越窄。近年來企業生產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資金成本不斷上升,導致實體經濟企業的利潤微薄;同時,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訂單減少、出口萎縮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企業稅負繁重等,也是當前影響實體經濟生存的主要因素。二是由于實體經濟部門利潤下降,國內資金資本投入的重心轉向虛擬經濟,轉向民間借貸、房地產等市場進行炒作的跡象明顯,需要遏止和疏導。
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服務和支持。改變實體經濟領域融資困難的狀況,迫切需要加強金融支持,創新金融服務。金融業只有與實體經濟結合在一起,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能雙贏。否則,即使短期內獲得了高利潤,最終也會失去發展的根基和動力。因此,強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加快金融創新,增加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服務能力,提高金融監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是未來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基礎。
二、我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我國金融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近年來,新農村建設涉及多領域、多層次、多類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農戶的小額信貸需求,也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大規模資金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貸款服務需求,也有各類銀行卡支付結算和理財等服務需求,這就要求金融服務品種更加豐富、服務手段更加多樣、服務方式更加便捷。
從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來看,國有控股的工、農、中、建四行近10年來進行了大規模的撤并行動,使維持縣域經濟的全國性金融支持機構只剩下了農村信用社一家,郵政儲蓄則因體制原因只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這就使農村資金供給主體數量減少。而且農村金融網點少且分布不平衡,農民存貸款困難,難以享受到優質便利的金融服務。
以上分析表明,現有的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在短期內難以適應農村金融的多樣化需求。
(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效果不佳。目前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繳稅額為國家稅收總額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鎮就業崗位。而中小企業獲得的金融支持與其對經濟的貢獻度不相匹配,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小企業。近兩年,許多相關部門都出臺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時間尚短,成效還不太明顯。
(三)債券市場發展滯后。國際經驗表明,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企業融資渠道的優先選擇,債券市場理應得到優先發展。而在我國,債券市場發展嚴重滯后,一方面是債券市場(除了國債市場)規模太小,另一方面是債券市場結構不合理,還不能滿足企業直接融資的需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三、我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對策
(一)合理選擇農村金融模式,促進農村金融機構多元化。從我國地區差異大和農業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應采用復合型農村金融模式。復合型農村金融模式具有如下特點:在提供農業信貸資金的機構中,既有類似國有銀行這樣的正規金融機構,也有小額信貸公司等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一般是合作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以及其他涉農基金并存。國有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具有規模優勢,應始終把為農服務視作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根據自身的職責分工和功能定位,主動接近目標客戶,了解農村的金融需求,通過創新產品、再造流程、降低門檻、延伸渠道、提升服務等措施,解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大規模資金需求。農信社長期扎根于農村,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具有先天優勢,目前各地農信社在加快基層布點的同時,應鼓勵發展針對農戶的小額貸款。為盡快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單一的狀況,應盡快放開郵政儲蓄銀行對農村家庭的貸款功能,繼續擴大和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大力倡導公益性小額信貸組織的發展,鼓勵各類鄉村銀行等小型金融機構扎根農村,特別是要支持自發創新的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和農村社區基金的發展,以促進涉農金融機構的多元化。
(二)提高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效果。為進一步提高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效果,有關部門應建立完善信用擔保服務體系,進一步放開擔保準入門檻,建立完善抵質押評估登記平臺,發揮擔保和抵質押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杠桿和橋梁作用,為中小企業創造更多的融資機會。商業銀行應加強中小企業業務的創新性研究,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地方政府應逐步探索中小企業業務貸款風險補償機制。
(三)加快債券市場的發展速度。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的發行規模需要進一步擴大,需要進一步完善債券管理體制、市場化發行機制和發債主體的自我約束機制,需要進一步加強債券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
來源:沅江新聞網
作者:劉志敏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