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安排,我們前往全國百強縣之首,外向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江蘇昆山,參加了為期一周的領導干部考察培訓,不僅身心完全融入了昆山,而且每時每刻都在想著回到工作崗位上怎么干,如何把昆山經驗變為沅江行動。
一、走出誤區,提振信心
在昆山我們確實是“看了震動,聽了感動,想了激動”,但回到沅江,大伙一塊交流時不少人卻又“感嘆難動”,步入認識誤區泄了氣:一是認為昆山緊鄰上海,區位優勢特佳,沅江沒法比;二是認為昆山財力雄厚,經濟總量大,沅江還不及其零頭,手里無錢,事情難辦;三是認為昆山工業強,引進5200家外企、31個世界500強企業,利用臺資超過了大上海,占到祖國大陸的九分之一, 昆山以不到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萬分之五的人口,實現了占全國24‰的進出口總額,創造了占全國5‰的GDP。沅江相比之下更是天壤之別,因而感到缺乏加快發展的信心。要看到,過去的昆山同樣是緊鄰上海、交通便利,卻是蘇州的“小六子”,今天的昆山成了全國百強縣之首?,F在同樣靠近上海的很多縣區,都沒有成就“昆山之路”,這說明區位優勢不是絕對的。近年來,沅江發展的交通環境大大改善,區位優勢不斷向好,沅江快速發展是大有希望的。昆山發展之初,同沅江一樣也是個農業縣,198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9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8384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01元,不難看出,二十幾年前的昆山跟沅江差不多(當時沅江還是全省的首富縣)。那么今后二十幾年的沅江能否達到現在昆山經濟的發達程度呢?我們現在唯有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別無選擇。改革開放初期,昆山沒有經濟開發區,目前沅江已經建成了省級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了機械制造、造紙、食品加工、紡織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工業經濟的支柱作用日益顯現。我們已具備推進工業化進程,加快發展的良好條件。我們要認真解讀昆山經驗,提振發展信心,要有高目標、高定位,敢于競爭、敢于挑戰,也只有這樣,沅江才能在新一輪的發展進程中實現后發趕超。
二、消除怕字,敢于突破。
昆山人善于創新,敢想敢干,敢為人先,其根本是解決了一個“怕字”, 在眾多領域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昆山市委黨校一位講課的領導有句話很到位,“要加快發展,違法不行,不違規更不行”,部門條規多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制定的,對發展起到的是規范和制約作用,不突破、不變通,發展難以加快。昆山的每一步發展,無不折射出其“想在先、干在前”、“醒得早、趕得快”的機遇意識。早在1985年昆山就打出了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招牌,在發不出工資的情況下從財政擠出50萬元分別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和香港大公報上大膽地打出了“歡迎各界朋友到國家級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業”的廣告,自己給自己“批”了個“國家級開發區”,經過8年的艱苦努力,開發區發展起來了,“國批”也終于拿到手了,自費開發區由“私生子”到“寶寶子”得以正名。面對機遇抓住先干,干成了再爭取承認,成為昆山人解放思想的生動注釋。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之說,凡事先“正名”幾乎是千古不易的定律,多少新生事物因“名不正”而半途夭折,甚至胎死腹中??墒抢ド饺嗽趯嵺`中把這個邏輯顛倒了過來,許多沒有先例的事都是先自己干,“事成”則“言順”,“言順”則“名正”,而成為別人競相仿效的先例。自費開發區給昆山留下的不僅是一個地區持續發展的基業,也為“昆山之路”的精神內涵打下了創新的底色。他們不唯上,不唯虛,只唯實,不等紅頭文件,只要“三個有利于”就大膽嘗試,以領導干部先解放思想來帶動全社會解放思想,他們就是憑借著這種思想的大解放和敢為人先的超前膽識,非凡氣魄,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發展先機,以思想的大解放帶來了經濟的大發展,創造出多個令人驚羨的全國第一。 對照先進,我們的差距表現在經濟發展上,根本卻在思想觀念上。當我們還在討論坐什么車,買什么座位的票,買什么價位的票的時候,別人已經上車關門,進入了快車道。當我們還在爭論是否先辦理好持槍證,把大鳥打下來是蒸了吃、炒著吃、還是紅燒吃的時候,大鳥早已無影無蹤。學習昆山,就要去品味昆山創辦自費開發區的艱辛歷程,從中吸取奮發前行的經驗和動力,多一些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多一些敢于創造先例的人,“敢”字為先,真實踐行小平同志提出的“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敢闖、敢試、敢冒”的教誨。思想再解放,觀念再更新,解決干事怕擔風險、怕擔責任,政策允許的不敢快,沒有先例的不敢做,沒有資金和項目的事情更不敢干的思想。要加快發展,就要敢于沖破觀念的束縛、體制和環境的限制,在改革發展中沖出一條新路來。當前,沅江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需要的就是靠各級干部大手筆去建設,大力氣去推動,大氣魄去落實,大干快上,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前進。
三、換位角色,做優服務
在昆山從上到下達成了幫助招商引資的是恩人,來投資的老板是親人,能打開招商局面的干部是能人、影響招商引資環境的是罪人的共識,并且從干部到群眾緊緊圍繞政策環境、法制環境、服務環境、人文環境建設來做優服務。他們靠的是優質的服務、高效的工作,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外資的進入。學習昆山,加快發展,政府必須轉變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干部必須轉換角色,由公務員向服務員轉變。只有切實打造好服務型政府,把屁股坐到群眾同一條板凳上,才能真心實意為企業、為民眾搞好服務。一是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并聯審批、集中辦理、限時辦結制度,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方便群眾辦事,只要不違反國家法律,不影響安全,不污染環境,允許企業先上車后買票,邊坐車邊買票。二是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打造法治政府,以客商為中心,建設高效率高效能的服務型政府,創建沅江服務品牌,營造親商、安商、富商和親民、為民、富民的陽光法治環境。三是營造低廉的經營成本環境。環境的競爭,說到底是企業發展成本的比較。昆山人“缺項招商”的經營理念,很值得我們學習。昆山市一名副市長曾經專門找來一臺筆記本電腦,將其一一拆開,隨后將800多個零件逐一對照昆山的產業目錄,找出昆山所缺,通過有針對性的招商,在昆山形成一個完整的IT產業鏈,使上下游企業之間環環相扣,彼此依存,將招商的領域細化到產業的每一個環節,得益最多的還是投資者。在昆山生產一臺筆記本電腦,原料根本不需全球采購,在方圓70公里的范圍內,最快50分鐘,最慢2小時,所有材料都能齊備。這不僅是生產效率的提高,更是成本的節省,讓外商在昆山賺得更多,昆山的環境使得外商不得不來,不得不留下來。四是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昆山人開明開放,緊緊抓住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特色,創造了內外兼容的“嫁接文化”。?昆山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茶座、酒吧、咖啡屋和品牌店,既讓人感受到江南水鄉的濃厚文化氛圍,又讓人感受到來自臺灣、日韓的文化氣息。臺北人稱昆山為小臺北,上海人稱為小上海,給外來投資者一個離家不遠的感覺。我們要學習昆山人這種海納百川的胸懷,加快打造宜居沅江,加快人才家園建設,完善生活設施配套,制定一系列關于子女就學、戶籍放寬等人才配套政策,為高層次人才來沅創業提供優良的生產生活環境。
四、咬住發展,奮力實干
昆山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在于他們任何時候都堅持一個咬字——咬住發展不放松;任何氣候都堅持一種精神——多做少說,只做不說的做事精神。昆山最少空談,最少幻想,崇尚實干。他們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上產業項目,做大經濟總量。圍繞上產業項目,打開解放思想的閥門,尋找具體干事的竅門,搶按發展機遇的快門。探索“昆山之路”的奧秘,上級領導的支持幫助、毗鄰上海的區位優勢,固然是昆山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昆山人幾十年如一日,始終把狠抓產業項目、加快經濟發展、壯大自身實力作為爭取上級支持、爭取外來投資的總抓手,拉開架勢,埋頭苦干,無論客觀環境發生什么變化都毫不動搖,才是成功的內因。實力決定地位,有了實力才能爭取關注和支持,才能吸引國內外客商的目光,才能更好的借勢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必須認準建設“五個沅江”,重躋全省十強的宏偉目標,撲下身子,奮力實干,千方百計上產業項目,竭盡全力做大經濟總量。一是抓項目引領,抓好龍頭項目建設。以大項目為突破口,主動跟蹤、強化服務,積極促進我市重大支撐項目的落地和建設;瞄準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以及中央大企業等實力強的企業,引進一批高科技含量、高成長性、高附加值大項目。二是抓產業引領,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招商引資要實現由政策優勢到產業優勢的轉變,大力加強產業鏈招商和產業集群建設。舉全市之力,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三是抓人才引領,加快人才引進。引進一個人才就可以帶來一個產業,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支撐產業,大力引進和培養一批產業領軍人物,著力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
來源:沅江新聞網
作者:市人民政府市長助理、黨組成員 王先輝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