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赴新加坡學習考察心得體會
當前,我國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各種矛盾的凸顯期,社會管理任務更為艱巨和繁重。加強社區基層建設,推動整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良性發展,是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關鍵所在。最近,我參加了在新加坡舉辦的提升行政能力培訓班。通過參觀、交流、學習,收獲很大,受到的啟示很多,尤其是對新加坡的社區建設、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新加坡社區建設的實踐經驗
新加坡被稱為“獅城”,是梵語“獅城”的諧音,總面積714平方公里,人口518萬。這個位于馬來半島南端的“彈丸小國”,經濟活躍,城市優美,社會和諧,秩序良好,號稱亞洲四小龍之首。作為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小國(華人占77%,其他的族群由馬來族、印度族和歐亞種族構成),新加坡政府歷來重視基層社區的建設和完善,并積極引導基層社區組織為社區建設服務,促進基層社區和諧發展。
(一)新加坡社區建設的基本模式
新加坡社區組織是以選區為基礎,社區組織的活動范圍以選區為基本單位。全國社區組織的總機構是人民協會,它是新加坡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在選區層次上組織、領導和協調社區事務,是社青部下屬的法定機構。人民協會下設公民咨詢委員會、居民聯絡所、居民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它們是主要的社區組織。居民委員會或鄰里委員會(在公共組屋區稱為居民委員會,而在私人居住區稱為鄰里委員會)是新加坡社區建設中最小的區域性組織,與我國的居委會組織相似,其主要職能是:承擔治安、環衛(但專業工作由服務公司完成)工作;組織本小區內的居民文體娛樂活動等;為公民咨詢委員會和居民聯絡所提供人力幫助并反饋信息。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新加坡建立了由政府倡導推動、基層組織主導、基層領袖為骨干、義工為基礎、民眾廣泛參與的行政主導型城市社區公共管理模式。一方面,政府通過對社區組織的物質支持和行為引導,把握社區活動的方向;另一方面,政府充分給予社區自治組織的發育空間,社區民間組織發育完全,通過自助和他助,分擔了政府和社區居委會的大量管理和服務工作。
(二)新加坡社區管理的運作方式
社區管理的組織者由兩方面組成:一是選區層次上的社區事務,由市鎮理事會組織,其成員主要由公民咨詢委員會和居民聯絡所成員組成。二是居民區層次上的社區事務,由居委會組織。社區服務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行政事務服務;二是社會福利服務;三是社區商業服務。
社區事務的完成方式有三種:一是中介服務,一方面是把社區內的有關信息收集整理起來,反映給政府部門或有關法定機構,并催促其實施;另一方面是把政府或有關機構的信息傳達給居民,以取得居民的認同與協助。二是公益支持,主要是為募集、建立管理社區的各種福利基金,提供義務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三是獨立經營,對社區內的一些公共設施,按市場化形式運作,以取得經營收入,比如經營民眾俱樂部等。社區活動經費有兩大來源:一是政府撥款;二是社區贊助。
(三)新加坡社區服務模式的特點
1、社區服務網絡化。新加坡將居民住宅區作為社會單位加以規劃,形成了由鄰里組團中心、鄰里中心、新鎮中心和區域中心等多層次的社區網絡。一個鄰里中心一般含有6-7個鄰里組團中心;一個新鎮中心含有5-8個鄰里中心。全國劃分為5個區域,每個區域設置一個區域中心。通過提供公共活動空間,集文化、娛樂、便民與商業服務網點為一體,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社區服務。
2、社區運行義務化。絕大多數社區工作者都是義工,就連市政理事會、居民委員會、鄰里委員會以及社區其他服務組織中也基本沒有全職人員,都是義工在幫忙。社區所有的收支都完全公開透明,所有的開支項目都是按市場化手段操作,按費用最節約化的宗旨運作。政府還引導社會團體、企業商家參與社區建設,建立社區服務網絡,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區風氣。
3、社區活動自愿化。幾乎所有的社區活動都是自愿性質的。社區內名目繁多的各種組織,聚集了不同興趣愛好和心理需求的人,形成組織、參與和資助各種社區活動項目的群眾基礎。并建立政府支持的志愿者激勵機制,對志愿服務給予政策上的傾斜,為做出杰出貢獻的志愿者提供社會服務與福利、升學與就業、職務提升等種種“特權”,使志愿行為能夠深入、持久并可持續發展。
二、新加坡社區建設的幾點啟示
新加坡的國情與我國有很大不同,在社區建設方面的許多做法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我們不可能照搬。但其先進的思想和科學的管理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當與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多管齊下建設和諧幸福的社區。
(一)完善社區組織體系。新加坡政府在社區發展中較好地扮演了政策制定、資源提供和服務監管的角色,而具體工作多由民間社會組織來做。社會組織不僅承擔著大量的社區服務事務,更及時將公眾訴求傳達給政府。我們應在積極穩妥地開展居民自治的同時,調整和優化社區黨組織設置,如在樓棟、小區建立黨小組或黨支部等,確保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在社區全覆蓋。并借鑒新加坡民間組織機構管理科學、內容豐富、運作靈活的好做法,按照“政府倡導推動、基層組織主導、基層領袖為骨干、義工為基礎、民眾廣泛參與”的思路,大力培育和發展社區民間組織,充分發揮社區民間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
(二)強化社區服務功能。社區建設的目的是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滿足居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新加坡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建設服務設施、設置服務項目、選擇服務手段,使不同層面的服務對象都能得到較好照顧。而我們目前的社區服務模式內容較為單一,在這方面,應多借鑒新加坡的好做法,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地提供優質、高效、多樣化的社區服務。圍繞群眾需要將服務下移,堅持從居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著眼,開展好政策咨詢、司法援助、矛盾調解、就業指導、計劃生育、環境衛生、愛心超市等便民服務,經常組織開展有益健康、居民喜聞樂見的群眾性文體活動,提高社區整體服務水平。
(三)建立多方投入機制。新加坡政府逐年加大社區服務設施投入,同時為社區的中介組織、福利機構提供部分的運營經費,并在社區福利用地、發展老服務產業等方面給予優惠。近幾年,雖然我們不斷加大投入,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有了一定的改觀,但整體水平依然不高,不少社區辦公場所狹窄,甚至沒有辦公場所。因此,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基礎上,應該注重和考慮如何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效益。如加大對社會服務組織(社區服務中心等)、中介組織的投入,采取招標、招募企業、個人及民間組織承辦社區服務項目的方式,把社區服務讓市場經營,發揮民間組織專業服務優勢,既可降低政府管理服務成本,又能提高專業服務水平。
(四)大力培養“義工”精神。新加坡注重培養一種為社會自愿貢獻的“義工”精神,政府官員幾乎都在民間非營利組織中擔任職務,帶頭為社區公益事業貢獻力量,但又不代表官方干預社區事務。社區活動自覺自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樣既減輕了政府的壓力,又節約了社區管理的成本。我們可以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做法,一方面適度提升社工隊伍的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明確社工的身份屬性;另一方面,應當加強對社工的再教育和專業化培訓,不斷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同時,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多為居民群眾創造各種參與義務活動的機會,促進義工隊伍發展,形成專職社工、志愿者相結合的社區服務力量。
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是黨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通過這次培訓,我更加懂得了其中要義,更加清楚了: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區,加強社會管理的重心在社區,維護穩定的根基也在社區。我們要學習借鑒各方面的先進經驗,創新社區工作模式,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努力打造居住環境舒適、治安秩序良好、文化生活豐富、人際關系和諧、公眾參與廣泛的新型社區。
來源:沅江新聞網
作者: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張競輝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