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學習番禺經驗加快沅江發展的幾點體會
7月17日至24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勝利召開后,市委組織黨政考察團赴珠江三角洲番禺區開展考察學習活動。期間,考察團先后聽取了番禺工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工業發展與社區管理、工業發展架構與思路、社會經濟發展與招商引資經驗介紹、政務環境優化與工業發展、科技推動產業升級等專題講座,實地參觀考察了高新技術產業園,廣日電梯、銳鋒音響總部、橋南街社區、動漫產業園、蘿崗經濟開發區。一路走來,邊看、邊聽、邊記,邊學習、邊思考,收獲頗多。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目睹到了差距,感受到了壓力,啟迪了思路,激發了干勁。現將此次考察活動的收獲體會報告如下:
一、番禺區發展經濟的基本經驗值得借鑒
此次考察學習歷時整整一個星期,行程千里,所到之處感受的是變化,目睹的是發展,千帆競發、萬馬奔騰的經濟熱潮,讓人心潮激蕩,豪情倍添。學習歸來,靜心沉思,我覺得番禺區快速發展有四個方面的經驗值得沅江特別是宣傳系統認真學習借鑒。
一是堅持解放思想,用新理念指導新發展。堅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始終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是番禺區干部給我的強烈感受和印象。思想是總開關,思想不斷解放,新的發展理念不斷形成,他們是在不斷地用新的理念指導發展實踐,所以才勇往直前。番禺區干部思想解放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強烈的超前意識、強烈的進取意識和強烈的效率意識。他們善于搶用國家政策,打提前量,抓政策機遇;他們勇于不斷趕超,為天下先,為世界先;他們敢于拋棄繁文縟節,與時間賽跑,搶速度快發展。這些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二是勇于改革創新,用活機制促進新發展。此次考察發現,番禺區仍然在許多領域進行改革和機制創新。例如,他們把市場運行機制引伸到公共設施直到公共服務領域,加快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同時又提高了政府服務質量。他們把ISO質量管理認證體系推廣到政府機關管理部門,使政府部門及部門內部的管理更加科學、規范、嚴謹、高效。他們活化用人機制,在公務員中試行聘任制,實行定崗定責,量化考核,優用劣汰的機制,激活了人的創造性。
三是“軟”“硬”件齊抓,用好環境服務新發展。番禺區發展環境好是有目共睹的,但他們不滿足,而是始終不停地改善軟硬環境。突出在三個方面:政策環境不斷優化,有的地方已推行行政事業性“零收費”制度。服務環境繼續優化,他們建成了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對各單位行政審批效率進行監督,改革行政審批中心為行政服務中心,提供更富于人性化的、細致周到的服務。印象更深的是番禺區還在繼續優化基礎設施環境,大力興辦市政工程,新建、改、擴建道路,擴容電力,提高供電、供水能力,新建大型公共設施,電子商務網站、會展中心、物流公司,甚至對部分公共線路配備免費巴士,方便投資客商。
四是全方位擴大開放,用大舞臺成就新發展。番禺區經貿促進局是對外開放的前沿部門,也是對外開放的推動者、實施者,他們在對外開放上氣魄更大、眼界更寬、措施更完善。突出表現在全力打造投資洼地,他們不是憑借自身的諸多優勢坐等客商,也不僅以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資金進入,更為可貴的是不斷創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他們能夠站在新的視角,從一城一地產業配套發展的高度把關聯產業項目放在一起整體對外招商,讓集聚效應從項目的初始階段就開始形成,對外商更有吸引力。不僅如此,他們已經從招商引資轉向招商選資,更加重視引資項目的質量、規模及相關社會成本,這些都對保障招商引資質量和效果,促進當地經濟健康、快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擴大開放的另一方面體現在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上,積極引導、扶持外向型企業,鼓勵產品、技術走出去,努力擴大對外出口和進口,真正實現利用兩個資源,開拓兩個市場。2010年實際利用外資為3.58億美元,全區進出口總值達到151.14億美元。“引進來”和“走出去”,一進一出,推動了全方位開放,使番禺區在更廣闊的空間、更大的舞臺上不斷成就新的發展。
二、幾點體會和想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番禺區經驗,做好沅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我有五點體會和想法:
一是把解放思想當作首要工作來抓。解放思想一是個永恒的主題,永無止境。此行所到之處,真切地感受到: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了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的高度、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速度、抓各項工作落實的力度,番禺區的發展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對比沅江與番禺區的差距找原因,固然有地緣經濟優勢、資源秉賦等因素,但是我認為根本的差距還是在思想。這些年,我們也在強調解放思想,在不斷解放思想,但勿庸諱言,效果仍然不理想,其中原因可能不少,比如沒有用解放思想的辦法來落實解放思想,喊的多,做的少,一般要求多,身體力行少,扣政策法規文字多,在機制創新上求穩怕亂等等。會后在具體工作中自覺踐行的少。絕大多數同志還是沒有緊迫感、壓力感,思想上、觀念上、思維方式上走不出過去的老框框,因循守舊,阻礙發展。因此,全市上下,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各級“一把手”必須把解放思想作為一項首要工作抓實抓好,從自己抓起,從本單位、本部門抓起,從干事創業的具體實踐抓起,一以貫之,堅持不懈。
二是要把招商引資當作一號工程來攻。由于種種基礎性因素、市場性因素的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步伐在加快。通過調查走訪,我們也感受到沅江籍在粵創業成功人士有著返鄉創業的強烈愿望。沅江要加快發展,必須主動承接包括珠三角地區在內的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當然包括國際先進產業的轉移,有針對性地加強招商引資工作。這是沅江發展的需要,也是珠三角實現騰飛的的經驗。我們應該有所作為,我們必須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抓實抓好,干出成效。各級一把手要親自抓,要培養和造就一批專門的招商引資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招商引資干部隊伍,形成一套創新的工作機制,樹立全市大招商的工作意識,形成全市大招商的社會氛圍。建議加快數字沅江建設,大力發展電子政務,構建多層面信息平臺,為招商引資、為外方企業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資訊服務。制定招商引資工作目標,把它作為評價、考核乃至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同時,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和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實現關聯產業集群發展,使外商引得進,留得住,能發展。
三是要把外向型經濟當作重點工作來促。我市與番禺區經濟相比,落后不僅在總量上,更在于經濟的質量。番禺區經濟外向度相當高,外資企業、合資企業、混合型經濟組織并存,特別是外資企業已雄踞天下,而我們則剛剛起步,經濟的外向度低,靠自身積累實現發展動力明顯不足。必須堅決摒棄這種發展模式,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氣魄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發展外向型經濟,關鍵靠兩手,一是“引”,通過引進域外特別是省外、境外資金、技術、項目來沅江投資、落戶,特別是引進有出口產品的項目到沅江,壯大我市外向型經濟總量。二是“培”,即依托本地資源優勢,推動產業升級,培育自己的企業逐步實現產品走出國門,通過落實國家、省、市一系列優惠政策,實現對外貿易出口的快速增長。同時發揮沅江的勞務經濟大市優勢,培育更多的高素質勞務人員走出國門,境外就業,擴大非商品貿易的創匯成果。通過產品走出去,人員走出去,實現與境外經濟的更緊密融合,提高我市經濟的外向度,實現加快發展。
四是要把優化環境當作重要保障來做。既要持續不斷地優化軟環境,更要堅持不懈地改善硬環境。近年來,我市在優化投資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效果也十分顯著。軟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還不夠。一方面是因為軟環境建設是個長期工程,需要長期的堅持。新的矛盾、新的問題層出不窮,時刻考驗著我們的“治理”手段和水平,不能有絲毫懈怠。另一方面,靠人為管理的因素營造好環境本身有局限性,影響經濟發展的負面環境隨時反彈。我們的硬件建設有許多不足,硬件不足軟件來補。因此,必須下大力氣抓好軟環境建設。建立和完善聯席會議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牽頭,負責經濟發展協調工作。聯席會議之下可設立若干工作小組,明確參與的相關部門,定期召開會議,加強經濟發展各個層面如對外開放工作、外貿進出口工作、招商引資工作、政務環境建設、銀企協作、企業發展與法制建設等方面的研討,提出對策建議。另外,加強政府與企業的溝通,繼續落實領導干部聯系重點企業制度,增進與保持政企之間的聯系,隨時了解、隨時解決企業經營、園區經濟等發展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對于外來投資商和創業企業家,我們要多給予寬容,要善意地告知,要倡導人性執法,不要動輒處罰,特別是要下真功夫 優化企業周邊環境,嚴厲打擊強買強賣,強攬工程的違法違紀行為。在全社會形成“一切為企業著想、一切為企業服務”的理念,讓這種理念深入人心,在75萬人心中扎根,全市上下形成從政府到民間、從領導到群眾的安商、親商、重商、富商的共識,形成一種社會文化、社會氛圍,植根于廣泛的社會基礎。真正做到讓外商投資放心、經營舒心、賺錢開心。同時,我們還要下大力氣建設硬環境,重點是工業園區建設。園區建設關鍵是產業功能定位,以產業關聯為依托,以基礎設施為保障,以規范服務為手段,提高園區的產業承載力和凝聚力。
五要把聚集人才作為基礎工程來力。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的因素,地方要發展,關鍵在人。在番禺區,不僅是經濟、技術聚集的“高地”,更是人才薈萃的“洼地”。上至區委領導,下至社區管理員,都是有文化、善表達、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像番禺區科信局局長崔穎就是擁有碩士與博士雙料學位,精通多種語言,在華南地區科技、信息領域享有一定權威的專業性人才。因此,我們必須按照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要求,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不斷創新機制,激發人才隊伍活力,用事業造就人才,用環境凝聚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為一切有志成才者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借鑒番禺區經驗,宣傳系統要突出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1、唱響主旋律,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鞏固發展基礎
首先要圍繞“五個沅江建設”和“富民強市”目標,發揮理論“先鋒隊”作用,通過培訓、宣講、研討等形式,全面貫徹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其次是搭好吸納群眾的理論研討平臺。大多數沅江人文化素質、政治素質都比較高,也喜歡關注和討論國家大事、社會要事、政壇新事及身邊瑣事。用沅江土話說,就是愛“噴”。如何讓這樣一大批人有一個“噴”的舞臺,而且把說得好的、講到位的、議到點的一些思想和觀點收集起來,納賢聚智,集思廣益,進一步形成共識用以解決我們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沅江也要成立一個由幾部門聯合主辦的類似“番禺論壇”的“沅江論壇”或“南洞庭論壇”,定時定地定題舉辦論壇,有組織地讓那些會“噴”、善侃、健談的人士,通過這個論壇,以常人、常事、常理開展論說,把他們的思想和觀點一吐為快,用“自己說”代替枯燥生硬、空洞的說教,讓群眾自己教育自己,讓他們既在精神上解惑,在心理上解壓,又能實實在在地為解決一些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提出很好的建議和對策來,可謂是一舉多得的好事。說實在的,作為沅江的宣傳載體,沅江電視臺、沅江信息網、《南洞庭》雜志以及開展的洞庭漁火節、歌詠比賽等,都未能完全地激發廣大群眾參與的熱情,因此,建立一個直面群眾、屬于群眾的大眾論壇更是形勢所需了。而且這樣的論壇務必要辦好、辦響,辦成沅江的名片。第三要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注重全市各級領導班子學習制度的健全,努力形成以制度建設督促學習、改進學習、強化學習的良好機制,達到以學風促作風和政風轉變的目的。
2、營造大氛圍,用改革創新精神促進大發展
宣傳思想工作要立足于圍繞大局,服務中心。一要為改革開道。緊扣當前的“凝聚力”工程和“群眾工作站”重點工作,宣傳工作者要帶著深厚的群眾情感,虛心向群眾學習,準確把握群眾的“最盼、最需、最急、最煩、最怨”,及時反映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在貫徹落實中的情況,了解群眾呼聲,傳達百姓訴求,暢通群眾與政府的信息渠道。二要為發展鼓勁。大力宣傳區位、資源、人文、環境優勢,特別是叫響“南洞庭濕地”、“湖鄉文化”、“沅江苧麻(中國草)”、“辣妹子”等區域性品牌,提高區域經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緊緊圍繞市委和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出臺的重大方針政策、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重大成就、重要會議和重要活動,集中時間、集中力量進行強力造勢,使報道濃墨重彩,高潮迭起,形成宣傳強勢,營造大發展的濃厚氛圍。緊密結合經濟發展重點,以典型人物、事件為切入點,進行精心策劃,培育和推介創業致富、科技創新、經營管理等各類先進典型,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增強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力營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氛圍。三是為穩定助力。要牢牢把握事關投資環境和對外形象的重大活動和重點特色工作,積極主動“走出去”、“請進來”,加強與主流媒體的聯系,正確引導宣傳輿論導向,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網管建設,密切監控造成不穩定因素的負面新聞,及時化解各種矛盾于萌芽狀態。
3、打好主動仗,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風尚
以倡導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為目標,依托村民中心、市民文化廣場等陣地,組織群眾開展文化、體育、讀書等喜聞樂見的活動,不斷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讓群眾在活動中接受教育,遠離黃、賭、毒及邪教,倡導健康向上的社會新風。采取行政推動、典型帶動、輿論促動的方法,不斷創新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鎮村、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提高居民文明素質。以主題活動、廣場演出、“五下鄉”等為載體,多搭設一些互動性強的宣傳文化平臺,多開展一些大眾化程度高的宣傳文化活動,多引入一些平民型的文化消費,動員、組織群眾積極參與,用群眾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理,寓教于樂,以文化人,為沅江營造一種云淡風輕的人文投資環境。
來源:沅江新聞網
作者: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李麗君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