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到江蘇昆山考察學習,雖然時間不長,但在全國百強縣之首、外向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昆山市舉辦,感受頗深,受益匪淺。看到昆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我們很受震動和啟發,同時也深感壓力巨大。學習昆山、借鑒昆山、追趕昆山,使沅江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共同的期盼和目標。結合自己在昆山的所見所聞,著重就怎樣學昆山作了一點粗淺思考。
一、學昆山要走出五個“誤區”,防止從思想上敗下陣來
一要走出“昆山區位優勢佳”的誤區。提到昆山的發展,很多人自然會想到昆山緊鄰上海、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但靠近上海,有很多縣區,都沒有成就“昆山之路”,這說明區位優勢不是絕對的。近年來,沅江發展的內外環境大大改善,發展優勢不斷向好。不但成為益陽市“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的核心區、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的重要輻射區,也是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重點承接區。只要我們準確把握形勢,搶抓機遇,創新實干,快速崛起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二要走出“昆山財力雄厚、經濟總量大”的誤區。看到昆山財政實力雄厚、經濟總量大,就認為我們手里無錢,事情難辦。但拿昆山發展之初相比,1985年,昆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9億元,財政收入8384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01元,三次產業比重為30.7:50.2:19.1。而2010年,我市實現GDP123.2億元,財政收入5.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55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8:37.6:34.4。不難看出,二十幾年前的昆山經濟實力遠遠落后于現在的沅江。那么二十多年后的沅江能達到或超越現在昆山經濟的發達程度嗎?我們現在唯有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別無選擇。
三要走出“昆山基礎設施好”的誤區。在發展初期,昆山不但經濟總量小,城市面積也是蘇州市最小的,其發展主要得益于第一個走開放開發之路,吸引了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大聚集,得以改善了基礎設施。而我們現在的基礎設施條件,已經好于當年昆山。我們已具備了后發優勢和加快發展、后來居上的良好條件。為此,我們要有高目標、高定位,敢于競爭、敢于挑戰,也只有這樣,沅江才能在新一輪的發展進程中不掉隊、不落伍。
四要走出“昆山工業強”的誤區。改革開放初期,昆山工業產值也就一兩千萬。而沅江2010年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100億元,初步形成了機械制造、造紙、紡織和食品加工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工業經濟的支柱作用日益顯現。但我們如何才能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引進更多高、強、新項目,還是我們急需攻克的難題。解讀昆山經驗,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確立“先有巢才有鳥”的理念,積極轉變觀念,創新思維,做大經濟總量,推進工業化進程。
五要走出“昆山人才隊伍優”的誤區。城市之間競爭力的比拼歸根到底是人才的比拼。昆山發展之初,外地干部根本不愿到昆山工作,本地優秀人才也都到了發達地方。在這種情況下,昆山知恥而后勇,連續出臺了鼓勵創新創業、吸引人才的新政措施,為昆山持續創新提供了“核動力”。我們以昆山作為追趕對象,就要在人才培養、引進上開思路、出新招,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沅江來干事創業。
二、學昆山要結合本地實際,從發展理念上武裝起來
一要樹立咬定目標不放松的理念。面對當前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學習昆山的關鍵理念和發展思想,學習昆山在關鍵時期怎樣搶抓機遇、獲得發展新平臺的膽識和氣魄,就是咬定目標不放松。實踐告訴我們,學習先進經驗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否定”與“自我提升”的過程,需要我們根據沅江實際,認真分析和研究發展過程中的得與失。把規劃了的、確定了的一竿子抓到底,直到抓出特色、抓出成效。
二要樹立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昆山人善于創新,敢于突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大投入、大開發的非凡氣魄,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發展先機。當前,沅江大的發展框架已經確立,需要的就是靠各級干部敢試、敢闖、敢干。
三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昆山以不到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萬分之五的人口,實現了占全國24‰的進出口總額,創造了占全國5‰的GDP。昆山的每一步發展,無不折射出其“想在先、干在前”的機遇意識。目前,我市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一定要主動承接長株潭經濟圈的輻射作用,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實現進入全省縣域經濟前十強的目標。
四要樹立富民優先的導向。昆山始終堅持把富民優先作為發展的第一導向,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率先發展的利益和實惠。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一個地方的發展,就像是打一場戰爭,要想取得最終的勝利,只有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積蓄群眾智慧的力量,形成發展的合力,使廣大群眾看到發展的希望,享受發展的成果,才能讓群眾滿意,讓百姓叫好。
三、學昆山貴在行動,要從實效上顯現出來
一要提倡一個“敢”字。昆山的實踐反復證明,沒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沒有經濟的大發展。對照先進,我們差距不小,這種差距形式表現在經濟發展上,根本卻在思想觀念上。學習先進經驗,我們必須以“敢”字為先,“破”字當頭,破則立,有些事情在非常時期,不采取非常手段是不能達到目標的。
二要消除一個“怕”字。昆山人敢想敢干,敢為天下先,其根本是解決了一個“怕”字。要加快沅江發展,就是要解決部分干部干事怕擔風險、怕擔責任,政策允許的不敢快,沒有先例的不敢做,沒有資金和項目的更不敢干,只適應于當太平官、守攤子,這是萬萬不行的。要大發展,就要敢于沖破觀念的束縛、體制和環境的限制,在改革發展中沖出一條新路來。
三要立足一個“實”字。要把學習的經驗、所思、所想和體會與正在從事的工作、與沅江實際結合起來,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目前,發達國家的目標已轉向了綠色經濟,沅江作為一個農業生態大縣,能否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綠色經濟,在與周邊縣區新一輪的競爭中搶占制高點,創出一番新天地,需要我們結合實際,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苦干。
四要突出一個“新”字。昆山之所以創造了一個個令人矚目的發展奇跡,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有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新的理念和新的想法,在眾多領域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學昆山,就是要向創新要出路、要辦法、要發展,制定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制度,努力營造勇于創新、敢于創新的氛圍,讓新招迭出,從而為沅江的加快發展注入用之不竭的生機和活力。
五要抓好一個“嚴”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尤其需要有團隊精神。廣大干部一定要精心謀事、潛心干事、專心做事,在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中不斷錘煉從政本領,提高執政能力,爭做破解難題的高手、體制機制創新的能手,爭做思考型干部、實干型干部,以扎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成績,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六要落腳一個“干”字。學習昆山經驗,落腳點就在一個“干”字。要實現富裕、開放、文明、綠色、幸福沅江的目標和“十二五”規劃,關鍵是全市上下要更新觀念,創新理念,凝聚人心,把思想、行動落實在一個“干”字上。
來源:沅江新聞網
作者:市政協主席 張映芳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