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沅江市分站8月10日訊(記者 王首珺)防汛結束,我完成了抗洪一線記者首秀。回到單位,回首這36天的風吹日曬雨淋,有感動、想記錄、想謳歌,卻又不知從何說起。也許,是因為這片土地有著太多故事讓我難以選擇。
來共華鎮防汛,我是懵懂、忐忑的。作為一名記者,站在一線防洪大堤,從未防過汛的我,看到防汛隊員拿著工具在開挖導浸溝,我特別好奇。在詳細了解過程后,我的心中十分震驚,原來防汛還有這么多的工作需要去完成。一直在城區生活的我,仿佛發現“新大陸”一般,對防汛開始有了一個新的了解。
我采訪的第一位人物,他叫孫德祥,今年61歲的他,在新港村當了24年村支書。因為患有重癥,每天通過藥物來維持身體,連行走都不利索。但是他還是24小時堅守在防汛一線。我十分不解,他這個情況,完全可以生病為由,在家休養的。采訪中,他說,“我在這個村里生活了一輩子,鄉親們信我,我必須要對得起鄉親們的信任。”一句信任,讓一個花甲老人不分晝夜、夙興夜寐地堅守。這時,我感受到的,是一名黨員干部的責任和擔當。

孫德祥(左一)在大堤上巡查
在大堤上,我看到過80多歲的老人,也有17歲的青年。開始,我特別不解,為什么防汛一線會有老人和學生?和他們交談后,我感受到兩個字——傳承。老者回答是因為身后有他們居住了一輩子的家園,他不去守,放心不下。青年回答是覺得長輩們太辛苦,我年輕力壯更應該去守護家園。從未離開家鄉的我,心中十分觸動。這種一代接一代的使命傳承令人動容。

防汛突擊隊員袋裝沙石
在鎮防指,我經常看到政委李謀,他的眼睛布滿血絲,感覺十分疲憊,我就在想真的有這么辛苦嗎?采訪他,我跟了他一天的工作,我明白,是真的有。一天對53.4公里的防汛大堤巡邏3次,還要對9個被處置了的險情進行觀察,一趟巡邏就是4個小時,從早上的7點開始,到凌晨2點結束才結束一天的工作,那時的我已經累的只想找塊空地躺上去了。一天的采訪后,我終于明白為什么老百姓會看到他就笑了。因為他是真的把人民當成了自己的家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著自己身后的這片土地。

采訪期間,在漆黑的夜晚,我被5條狗追著跑過;被蚊蟲圍巢,叮得渾身麻癢、到處起疙瘩;被2只壁虎圍觀睡覺、在沙眼旁摔了一個四腳朝天等等......但這里,有樸實的群眾、有為民而戰的書記、有年少志高的青年、有甘于奉獻的村支書、有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干部,有太多令我難忘的人和事。因采訪而熟悉,因熟悉而動容,離開這片土地,卻發現我心中對它已盈滿愛意。
從一開始不明白防汛為何而來,到現在愛上這片土地,或許這就是記者這個職業的魅力吧。在這里,通過我的鏡頭、我的文字來表達防汛人員的艱辛,傳遞有溫度的故事,記錄那一刻的溫暖。
來共華后,行走在大堤的泥濘中,奔波在肆虐的雨水中,難免有些疲憊,但是當我看到大堤上燈火通明,人潮涌動。我總是精神抖擻,因為其他工作人員都在付出,我身為一名青年記者又何懼苦累。正如我一名同事的一篇文章的標題,“吾輩何以立此地,只因身后皆家鄉”。故事還有很多,也時刻正在發生。紙短情長或許我無法盡善盡美,一一表達。但是在未來我一定會繼續用我的鏡頭和文字去傳遞愛的溫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有這么一些無私的干部群眾負重前行。
來源:沅江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王首珺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