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年作出下放沅江這決定人生命運走向的時候,我僅僅是因為對這方土地最感興趣的就是水而報名的,想象中遼闊的洞庭湖,蜿蜒的渠道,秀美的蓮湖,以及充滿愛情意味的湖灣,都有著特大的誘惑。
當知青后,才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現實如此的殘酷。長江及四水對沅江縣的擠壓,致使防汛抗洪的日子那么緊張與恐怖;一場雷陣雨下來,幾乎所有的田地成了積水的盆子,被浸泡的農作物沒有了正常的收獲;而彎曲的渠道似乎常年不曾通暢,被浸泡過黃麻的水老是發黑發臭,根本不能飲用……生在水中央,難得水的滋潤,卻是這么的怕水,真令人苦悶和煩惱。
當然,最多的感慨還是對湖區人的敬佩。他們一直堅持著與水周旋,與水對視或者親密。如果把河流與渠道形容成大地母親身上的脈搏,而湖泊是醒目的穴位,人們總是能夠運用奇妙的手法,開出一張張順理成章的藥方,使脈搏通暢起來,使血液奔流起來。圍繞水利建設而開展的農田基本建設,就是打通血脈最神奇的手法。
幾十年過去,直到今天,我沅江市的鄉親們還在遼闊的垸圍間擺開博大的棋盤,與水對弈,與水相搏——
走在共雙茶垸的大堤上,我的腳步顯得非常流暢。或許,2012年第一場洪水就要來到,洶涌的波濤就要考驗大堤的堅實,水的沖擊力和堤的抗拒力必定會上演一次次恢弘的正劇。我很是樂觀,跺一跺腳,相信這上百里的長堤具有銅鑄鐵澆的質地。
這個垸處在那個特別龐大的大通湖垸旁邊,中間有赤磊河流過。所以它就有四面環水的說法,扁長的模樣恰似一片樹葉漂在洞庭湖中。記得在1996年時,一場特大的洪水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它非常兇狠地沖垮了這里的大堤。大堤確實有些孱弱,而洪水過于強悍。沅江市不光這里“遇難”,而且真正的“十垸九潰”,十個垸子只留下大通湖垸孤零零地沉浮在七月的陽光下。共雙茶垸在所潰倒的垸子中算是最大的,一時間格外有名氣,頻頻出現在省級的報刊上和電視節目中。當年冬天,那個潰垸的缺口就填補起來了,人們心中留下的裂縫也悄然彌合了。
早一陣子,這里北線大堤熱鬧得不得了。用當地農民們的話說,有省城里搞大建設那樣的作派。在六十幾公里長的堤段上,集合了一百臺工程機械和上千名工程技術人員、民工。白天,真個是紅旗招展,機聲隆隆,人聲鼎沸;晚上,燈光閃爍,哨聲不斷。而白天與晚上,加上看熱鬧的人們,指指點點,比比劃劃,端茶遞煙,聊天擺譜,那情景比電視劇還電視劇。
當年那個缺口處堤段是典型的當風沖刷砂質堤段,最為柔軟,也是人們心里最柔軟的地方。所以,大家就要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匯集最多的機械,調動最有力的人馬,動用最充足的石料,安排最優越的糧草。汽車不停地運土,壓路機不停地碾壓,民工不停地修整,進行嵌磯護坡、拋石護岸、吹填疏挖等工程措施,加上栽樹植草,幾個月下來,幾公里長的堤段終于大大方方地亮相,成為標志型樣板型的大堤建設教科書。
做事的與看事的都驕傲,那些工程員最是驕傲。他們不停地說:市里領導人抓水利最下功夫。這些年來,大通湖垸、保民垸、目平湖垸、畔山洲垸、凈下洲垸、永勝垸、新勝垸、澎湖潭垸等九個垸圍的大堤都加高加厚加固了。這里是十一五期間最后實施的一項國家投資的水利建設工程,也是沅江水利史上最大的一個水利投資項目,投資1.7億元哩。
從共雙茶垸的大堤向東走,一直走到東洞庭湖邊上,再望到湖那邊,似乎能看到天下聞名的岳陽樓。我想起范仲淹老夫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叮囑,覺得沅江市各級領導人朗讀這話語最順暢,最貼心。
洞庭湖區最大的垸子當屬大通湖垸,包圍在最外面的大堤一直被人們稱作鋼鐵長城,它的確有高大威猛的氣派。里面由若干個中型的小型的垸子組成,這樣,中型的小型的堤畫出一個個漂亮的圓圈。
堤邊,往往有河流相伴。
從塞波咀鎮到陽羅鎮的塞陽運河就一直伴著肖家壩大堤而行。那時,我到陽羅那邊當知青,就是在這條運河里坐船到達目的地的。河很窄,淤塞的厲害,水淺的可愛,于是行船極為緩慢,擱淺是三五十步的事情。可以想象它的排水功能何等的差,一逢雨天,不但不能向下游跑水,還經常往田里倒灌。市里非常關注這段“盲腸”,不可切除,只能年年疏導,卻老是淤泥難盡,就老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直這樣“治療”下來。
這兩年,沅江市啟動中小河流治理戰役,對這里就動了大手術。
體積非常龐大的挖泥船是十足的鐵家伙,雖然行動比較緩慢,但力氣大的嚇人,那只挖斗有三米寬,伸到水底,瀟灑地一甩,便有半汽車那么多的淤泥到了岸邊。它發出“哐啷哐啷”的響聲,幾里路外都能聽到。它像打仗的坦克那般沖鋒在前,不分白天黑夜,一米一米地突進。后面跟著的就是大部隊,有的人開渠瀝水,有的人引溝灌淤,有的人擔土護坡,有的人補洞整形。如今講究的就是速度,整個治理過程幾乎是一次性完成,不再需要后續的重復的修修補補。站在大堤上俯看這樣的勞動場面,很有些感嘆機械化的氣魄與優越。
人們對洞庭湖區的泥土總是有著詩人式的歌頌,諸如沃土、肥土之類。但水利人在愛不釋手的同時,又有些搖頭嘆氣,因為它們是千百年前從上游沖積而來,一直未改變“遇水則成漿”的本性,典型的一盤散沙。這給修筑大堤帶來不小的麻煩,經常搞出一些坐塌、崩裂的亂子。整個沅江市北部的平原地帶都是這樣的質地,使得所有的水利建設面臨較大的困難。好在人永遠比泥土聰明,盤弄淤泥簡直有神來之手。他們掀開上面的爛泥,取出下面硬實的泥土修成堤坡,把爛泥放到里面去,有外面的硬土抵擋水的沖擊,里面就不怕垮塌了。塞陽運河的徹底治理,就是像全市其他地方的大堤修筑一樣,運用的就是這樣有效的辦法。
從高空往下看,大通湖垸中的河流真像血脈,一根主干流必定生發出許多大大小小、粗粗細細、長長短短的分流。比如眼前的塞陽運河,就有無數條渠道的分叉,渠道和運河相連的地方或有涵閘,或有電力排灌站。天旱時,外湖的水引進運河,再由運河送到每條渠道里;天雨時,就發揮排灌站的作用,把渠道里的水抽到運河里去。這樣,好幾個鄉鎮的數十萬畝農田就絕對旱澇保收了。
站在七子浹電力排灌站的旁邊,看著清清的河水被抽進已經整修好的渠道,再汨汨流到四面八方的農田里,就非常佩服沅江人在農田基本建設上下的功夫。對于整理農田的渴望,這里的人比其他任何地方的人的心情都要迫切。山區、丘陵區的農民或許不怕水流的喧囂,反正它們飛快地跑向了下游。在湖南來說,最終積蓄到了洞庭湖區,而沅江市就成了壓力最大的地方,所以,他們最希望好好地操控水,不讓它欺負到頭頂。近些年,這里加強對一線防洪大堤上的外排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那著名的紫紅洲排區、明山電排就得到了全力的改造。而所有中型、小型電力排灌站也有了更新。全市對垸內渠道、湖泊進行清洗疏挖,還大力開挖整修山塘,都下了大力氣。
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倒是一個很實在的規律。塞陽運河的水在陽羅鎮邊分成向東向北兩路,都優雅恬靜地向東邊流去,再在漉湖邊的五門閘匯合,進蘆葦蕩,入東洞庭湖。主運河有五六十公里長,拐了幾個大彎,十足的水鄉搞法。沿途有幾座攔河壩,橫跨百十米,壩下有高大的閘,一塊閘門就有幾十噸重,全靠電力操縱。這主要是縮小上下游水的落差,免得天旱時上游無水,而天雨時下游遭淹。旁邊有十余米寬的渡槽,專門讓大小船只上下的。也是用電操控兩頭的閘板的,一開一合,很有味道。還有幾座橋,在一馬平川的湖區顯得非常高亢。橋孔里可以通船,高挑的桅桿船也能直來直去。橋面寬的跑汽車,窄的跑板車,至于行人來往,優哉游哉,當然有些騰云駕霧的感覺。想我當年為生產隊到漉湖去運蘆葦,駕著笨重的大木船,在這條河里一時拉纖,一時撐篙,一時過閘,一時推船,要折騰一天。現在,水滿河寬,那些機帆船跑得溜快,眨眼就走完了全程。原來,水利,就是水的便利啊。
曾經的沅江市有著一個最大的羞澀,那就是血吸蟲惹的禍。似乎外面的人一聽到洞庭湖,總要戰戰兢兢地詢問:是不是把手伸到水里,就會得血吸蟲病?這里的確是釘螺窩子。釘螺恰恰是傳播血吸蟲病的唯一途徑。所以,沅江人回答不會,卻缺少底氣。
我當知青的時候,也是非常害怕釘螺的襲擊與侵犯,遇水就望而卻步。農民們告訴我,只要是活水,里面就沒有釘螺,也就不會染上血吸蟲病。這樣,我用“活”則活,生活在湖區幾十年,到現在也沒有感染那勞什子。
大約在毛主席創作出《七律·送瘟神》的時候,甚至在之前一兩年,沅江縣就曉得“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可怕與可憐,就發動群眾對釘螺窮追猛打,疏通大小渠道,朝所有的死水撒藥粉,隔離人畜糞便,提倡飲用干凈水等等,力圖把瘟神來個“紙船明燭照天燒”。
直到今天,這里仍然把這個問題當作十分重要的事情來抓。這有一個非常好聽的提法:水利血防工程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統稱民生水利工程。既是民生,當然抓得緊而又緊。
如今提倡部門協作,大都是一項大事的方方面面需要處理,就各自為戰地忙綠一番。而沅江市的水利部門在自己的工作中考慮民生問題,從規劃到實施都主動做衛生部門、血防部門的工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思想認識的新覺悟和高境界,解釋出協作二字的真正本意。
沅江市水利局在一個匯報材料中說:近幾年,新建襯砌渠道,填埋舊有的有螺溝渠數萬米;完成填塘壓浸數十處,動土百多萬立方米,消滅有螺面積上千畝;完成滅螺護坡長百多公里,滅螺面積十多萬平方米;新建百處沉螺池;完成數處釘螺隔離溝,長過萬米。均達到了很好的滅螺效果。
應當用具體的畫面來展示湖區特有的建設場景。平原上偏僻的地方有很一些溝渠,或長或短,二十余米寬,常年淤積,那是釘螺繁殖最厲害的場所。人們把這些溝渠完全填平,再依照其他線路開挖出新的溝渠來。同樣,有些水塘也是釘螺云集的地方,干脆把它們填掉,改成田土,去種植莊稼。全市水塘星星點點,難以徹底消滅,就留下一些筑堤圍堰,樹立標牌,聲明這是沉螺池,只準水入,不準外流,再定期滅螺,將頑敵一舉全殲。外湖那雜草叢生的岸邊一直是釘螺棲息的安樂窩,必須徹底改變這種大傷腦筋的狀況,于是,既搞滅螺護坡,鏟除釘螺生存的有利環境;又搞隔離溝,讓釘螺不能靠近人們容易接觸的地方。這是十分有力的措施,想那些血吸蟲只能寄生在釘螺身上幾個小時,就會死去,而人們又減少觸及釘螺情況,這樣的水利理念絕對新穎,絕對值得推廣。
常言道:病從口入。而我下鄉時,倒聽到一句與此相反的傳言:不干不凈,吃了沒病。原先,我的鄉親們在用水問題上特別不講究,口渴時,就在渠道里捧生水喝,甚至稻田里的水也敢入口。那些渠道里、凼里、塘里的水漂浮著雜草死物,洗過糞桶,燒成開水,也帶有很重的農藥味。他們不怕,或者說不怕死!我們知青打了一口井,用里面的水煮飯燒茶,他們還笑我們城里人金貴哩。
誰也沒有想過,那么多患病的人就是臟水惹的禍。
而我們的政府倒是想到了,要把這禍根徹底拔除!
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是國家實施的一項民生水利工程,是湖南省政府八件實事工程。又有專門的材料報告:2010年,沅江市農村總人口66.08萬人,飲水不安全人口有27.34萬人。這就是說,有40%的農民還在不衛生的水里沉浮。
湖區飲用衛生水的方式非常容易。當年,我們知青只是在屋旁挖一個深坑,四周筑上土坎,不讓外面的污水灌進去了事。現在是機械打井,三四十米深,套上鐵管,安上馬達,抽上白花花清凌凌清涼涼的水來用。由于這里的水含鐵較重,就要用一些辦法過濾。
水利局有一個大的嚇人的權力,就是管理轄區內地面和地下所有的水。水是國家資源,沒有專門的單位管理不行。這一來,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就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了。沅江市水利局有專門的辦公室,專門負責農民飲用水的事,里面云集專家教授,把湖區打井取水的問題解決的通明透亮。記得原先有一個姓李的老人家,研究成果傳遍省內外,在北京得過獎。他被人們稱作洞庭水王。
坐落在赤磊河邊,草尾鎮是古代就很有名氣的口岸。船過洞庭湖后,下華容,走岳陽,都要在這里歇腳。它古樸了幾百上千年,但現在很洋氣。洋氣的景點處處皆是,其中就有自來水廠。站在馬路上,能看見廠里有一排高高的鐵架子,上面布了許多專用過濾器具,地下水抽上來后,在那里一番周轉,鬧出瀑布一樣的模樣與聲勢,再送往各家各戶。在其他幾個鎮子跑一跑,也都能看見如此模樣的自來水廠。
集中居住的村子儲水的方式就不同。打一口深井,建一個四五層樓高的水塔,塔里放了一層過濾用的沙石。粗的水管通向四面八方,細的水管連在上面,再進入各家各戶。在沅江市農村,到處都有這樣的情景。水塔們往往被漆成白色或者淺藍色,間以條狀的花紋,在綠樹的簇擁下十分醒目。水利局的干部不失時機地宣傳飲水安全,喜歡在塔身上書寫巨幅標語。標語又往往是廣告詞,諸如“飲水安全,益壽延年”、“送清潔,喝健康”、“有了自來水,長作幸福人”等等,使大人小孩路過時都要大聲朗讀幾遍。
單獨居住的農戶取水的方式就不同。他們在屋前打一口小井,有電機提水的,也有用手把壓水上來的。樓房的把水塔安在屋頂,平房的就把水塔放在井邊。水塔不大,里面裝滿了沙石,作過濾用。尤其是手搖井有趣,手柄一壓,水就一股股冒出來。惹得那些前來做客的城里人玩個不停,又是洗手洗臉的,哈哈喧天,許久不散。
沅江市水利局的朋友對我說,我不善于寫散文報告文學之類的東西,只曉得搞匯報材料。告訴你,到目前為止,我們已完成上級共下達沅江市農村飲水安全計劃指標15.30萬人的任務,總投資6755.16萬元,興建集中供水工程32處,全市16個鄉鎮78個行政村接通了自來水。
農村飲用水安全,赫然書寫在水利局的職責里。水利局的激情、熱情和深情,正像清潔的洞庭水一樣,滲透著滋潤著無數普通人的心……
我們從沅江市水利建設的新坐標出發,縱覽農村和城市的每一線段和線束,看到的是洞庭湖區神奇的水網所驟放的美麗浪花。
曾幾何時,我們總是由浩浩湯湯的洞庭水所擺布;曾幾何時,人定勝天的口號難以成為現實;曾幾何時,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讓我們吃了不少的苦頭。直到今天,講究科學發展觀,才贏來如此水清天藍的大好局面,才使“天時地利人和”期盼真正降臨人間。
我們非常自如地降服了桀驁不羈的洞庭水。
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和一馬平川的沅江大地展示出無窮的魅力。
人水和諧,澤國新坐標上最大的亮點!
·資料鏈接·
沅江市水利工作現況
在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2012年一號文件指引下,市委、市政府組織成立了“沅江市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 市委書記鄧宗祥任組長,市長肖勝利為第一副組長,市委常委、市委辦主任張志明、常務副市長蔡光輝、副市長劉建斌為副組長,市水利局、財政局、發改局、國土局、農村辦、編辦為領導小組成員。水利局具體負責水利改革發展的日常工作。明確了加強“生存、生產、生活、生態”等四大水利體系建設的工作目標,即加強保垸安民的“生存水利”體系建設、為農業生產提供支撐保障的“生產水利”體系建設、保證人民生活需求的“生活水利”體系建設和打造青山綠水的“生態水利”體系建設。加強了抗旱渠道疏挖工程、機埠整修、漬堤培修加固以及城區“五湖連通”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成立了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重點實行水總量控制,強化水利執法,打擊非法開采。確保八大堤垸安全度汛。加強了共雙茶垸、保民垸圍堤加固工程,渠道疏洗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小流域治理,水利血防工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庫加固等建設。加大了市、鎮、村三級的財政對水利的投入力度,重點加強了內湖防洪工程、城區水資源配置和抗旱工程建設。
洞庭湖一、二期治理工程簡介
沅江市地處湘北、居洞庭湖腹地、吞吐湘、資、沅、澧四水,接納長江三口,是典型的湖區水網地帶。集雨面積2177平方公里,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為1320毫米。境內河流密布,縱橫交錯,5公里以上河流有21條,總長達198公里。外湖水域59萬畝,共有大小內湖13處,水域10.8萬畝,總容量為1080萬立方米。全市由 10個堤垸組成,其中重點堤垸2個,即大通湖垸沅江部分和長春垸沅江部分,蓄洪垸2個,即共雙茶垸和民主垸沅江部分的保民垸,一般垸 6 個,即目平湖垸、畔山洲垸、凈下洲垸、永勝垸、新勝垸、澎湖潭垸。一線防洪大堤總長314公里,穿堤建筑物145處。漬堤223.27公里,間堤72.494公里。擁有電力排灌機埠495處838臺73760千瓦;中型水庫1座,小Ⅱ型水庫2座,山塘1846口。過境主要河流有7條,即南咀河、草尾河、白沙河、甘溪港河、挖口子河、黃土包河、南洞庭洪道。一期治理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重點垸堤防加固、蓄洪垸安全設施建設、洪道整治、通訊報警系統建設等四項。沅江市從1986年開始對兩個重點垸為主的進行了大規模的防洪工程建設。對一線防洪大堤實行加高培厚、堤身灌漿、填塘固基、護坡護腳以及穿堤建筑物整修、接長、改建等加固措施。二期治理主要以“清隱、整險、加固”為主,這就是規模浩大的洞庭湖二期治理工程包括堤防加固、蓄洪安全建設、洪道整治、城市防洪、治澇建設、防汛通訊報警設施、水利結合滅螺等7個部分。堤防加固再次對大堤進行加高培厚、灌漿、填塘固基、護坡護腳,對涵閘進行整修、接長、重建等加固措施以及維護堤防管理的設施配套建設。
城市防洪工程簡介
長春垸是1986年被水利部認可并增列為湖南省洞庭湖區的第十一個重點堤垸,納入洞庭湖區防洪蓄洪工程建設的計劃范圍。此工程是以沅江市城區為中心,以原城市防洪工程設施為基礎,利用長春垸一線防洪大堤和城郊丘崗高地形成一個獨立的防洪保護圈。全長56.19公里,其中一線大堤27.23公里,城區防洪間堤28.96公里,工程包括防洪墻體防滲,挖泥船填塘固基,大堤灌漿等項目。保護面積約150平方公里,人口近20萬。
十一五期間沅江市水利發展建設成果:
一是以堤防建設為主的保垸安民工程。包括草尾河整治工程、胭包山水庫存除險加固工程、共雙茶垸圍堤加固工程。二是以電排更新改造為主的強農惠農工程。主要包括紫紅洲排區和明山二期電排更新改造工程。三是以飲水安全為主的民生工程。主要包括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利血防工程。
十二五開局沅江市水利建設重點項目:
共雙茶垸圍堤加固工程(二期)、保明垸圍堤加固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大通湖垸渠道疏通工程、小Ⅰ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陽羅四季紅漬堤加固工程、水利血防工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及塞陽運河治理。爭取納入國家項目有三個灌區(草尾、陽羅、南大)配套建設工程、共雙茶垸安全建設工程(安全圈、安全臺)、小Ⅱ型水庫除險加固、沈家灣排區電排更新改造工程等。
十二五沅江市爭取國家投資的重點方向:
一是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包括圍堤加固、安全建設、泵站改造、灌區配套建設等;二是民生水利工程建設。包括農飲安全工程、水利血防工程;三是生態工程建設。水土保持工程、生態修復工程等。
十二五期間沅江市水利發展整體思路:
把水利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對待,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通過5~10年的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局面。城區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2大重點垸的設防標準要提高到20年一遇;全面完成中小型水庫、山塘、河壩、涵管、水閘除險加固任務;全面實施灌區配套設施建設,著力提高垸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水平;2020年前實現全市村村通自來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0%。今后10年全社會水利年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
來源:市文聯
作者:方 文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