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益陽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面臨的綠色發展問題也不可忽視,主要體現在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不可持續,產業重型化生產產生的污染難以根本改變,水、土問題繼續加大,環境污染和環境風險不斷凸現。
城市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城市病,所以我們自身的生產方式必須改善。
一、構建人水和諧的生態城市
水的問題是我們構建生態城市的一個薄弱環節。我們的城市長期注重綠化、景觀等表面,存在著重地上輕地下、重平時輕突發的問題,其結果是暴雨來臨時,平日表面靚麗的城市不堪一擊,立成澤國。還有依山城市的洪水和地質災害頻率加大;城市的水體渾濁、水質惡化,河流黑臭、水華浮萍;城市的自然水資源枯竭,河流干枯,地下水位下降;人工攔蓄造成河流斷流,江湖阻斷;岸邊的濕地與自然植被被破壞、硬質化;水體和周邊的生物種類減少,生態系統退化,城市水體的服務功能和資源價值下降等等問題。
相關部門投資地下管網建設不要為了投錢而投資。低影響開發,再加上適當的管網修建,是可持續路子,但用生態工法來取代高能耗、水泥管道鋪成的水設施才是可行的。理想化的生態城市是下暴雨以后所產生的水流和原來是森林的土地所產生的流水差不多,靠地下管網是達不到這樣條件的。
以水為核心的生態城市含義有:持水在城市,分散的暴雨管理,低影響開發,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雨水花園,以地表為主的排水系統;分散的污水處理,把它回用于沖廁、灌溉和水系補水等方面。
人水和諧生態城市構建的原則是,以水資源和水安全作為核心基礎,進行生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以水資源量作為標尺界定城市的容量;加大水安全考慮的保險系數;確保城市水文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的地位。以低影響開發技術為基礎,構建海綿型持水城市。同時,處理好水污染問題,以開發前的水系為基礎,以原地貌和新的水文條件為本,兼顧生態和景觀要求,構建生態城市水系統。
妥善解決構建生態水系和城市用地的矛盾。在城鎮化建設實踐中,應盡可能把所使用的生態用地、生態空間多功能化,兼顧綠化、娛樂、體育、自然、教育、休閑、生態系統維持等功能,以期城市土地功能的最大化。
二、構建綠色環保與經濟發展和諧統一
從來沒有污染的產業,只有污染的企業。今天的技術快速發展,生產規模得以迅速的擴張,只有讓那些污染的企業退出市場,才能給好的企業留出發展的空間,這些企業才能夠專注于其他的創新,專注于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夠避免在我們的發展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國際經驗是這樣,中國經驗也是這樣。大家可以看浙江鉛蓄電池污染整治,幾年的時間,關閉淘汰了220多家企業,淘汰了80%多,產業變好了,污染大幅度下降了。再看山東的造紙行業也是這么走過來的,蘭州的大氣治理也是這么走過來的。
現在我們實行的是以塊為主的環保管理體制,這個體制面臨很多難以克服的問題。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重發展輕環保,發展硬、環保軟,有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干預環保監測監察執法,環保的責任不落實,往往地方政府的責任成為地方環保部門的責任,同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大量存在,所以必須進行改革,這就要求我們的主管部門加大監管的力度。
三、構建綠色發展同動態調整機制和諧結合
一是大力推動結構調整,加快綠色發展,嚴守生態紅線。在發展中要避免污染的產業進駐到益陽地區,要守住一些非常必要的生態空間保護區。二是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濕地保護與恢復、退牧還草等重大生態工程,提高貧困人口的參與度和受益水平。三是要加大生態統籌力度,建立統籌推進環保與扶貧的制度體系,增加這些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通過好的生態補償機制來引導和鼓勵這些地區的群眾走向生活富裕、綠色發展之路。
綠色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它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統一協調,核心是比較注重資源的利用率和資源整合的效率。綠色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對傳統模式是一種變革和創新,涉及到理念、技術、制度、組織、文化、消費和管理等諸多創新因素。
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就是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實現綠色發展,努力建設美麗益陽。
來源:市污水處理廠
作者:劉建峰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