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關于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黨中央高瞻遠矚,把文化建設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作為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更加應該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打造文化強市、建設幸福沅江的征程中敢于擔當、奮發有為。
一、當前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市農村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成績有目共睹,特別是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和洞庭系列文藝活動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總體上說來,農村文化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有差距,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相對應的農民文化生活卻提高緩慢。農民對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數農民每年用于訂閱書刊、看戲看電影、上網的支出幾乎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對較少。農村文化建設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基層文化資源嚴重匱乏,活動形式單一枯燥,缺乏創新。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體制,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方式,使城市文化日益強化,鄉村文化相對衰落,由此也形成了城鄉“二元文化結構”。由于對文化的經費投入相對不足,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匱乏,文化消費整體偏低。雖然我市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能夠做到在農村經常性地放映電影,但提供的影片無論是放映質量還是影片內容,都與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有一定的差距。這樣的供需矛盾也帶來了文化工作上的尷尬。
由于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的實施,建國后就存在的鄉鎮文化站變成了文體衛站,文化站職能被邊緣化了。大部分文體衛站由于種種原因,文化工作處于“三無”(無專職文化輔導員、無文化活動場所、無文化活動專項經費)的尷尬境地。村一級普遍存在圖書更新緩慢、活動開展匱乏、文藝人才奇缺等問題。同時,農村文化干部年齡嚴重老化,專業素質偏低和思想觀念陳舊,活動手段過于簡單,活動內容也缺乏創新,仍然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樂隊等傳統活動方式為主,受眾則以老年群眾為主,所以許多富有時代氣息,為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農村文化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及文化設施落后的狀況也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這些年來,雖然文化事業經費總量有所增加,但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并沒有隨著財力增長而增長。
二、農村文化建設落后的原因分析
城鄉二元體制是當前農村問題的總根源。落后的農村、發達的城市,落后的農業、先進的工業,這是發展中國家城鄉二元結構的典型特征。在二元體制框架下,城鄉發展嚴重失衡。農村的文化建設問題只是農村問題所折射出的一個側面。在城鄉分治的體制下,鄉鎮以上的各級政府及其財政事實上是圍繞城市來運轉的,談發展、講改革、定政策有意無意地都是以城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與文化發展大背景相適應,鄉鎮這個基層政權盡管身在鄉村,但其使命是為城市服務。
鄉鎮政府在職能定位上也有所偏差。鄉鎮政府熱衷于抓經濟建設,源于發展經濟的強烈愿望,各地普遍重視經濟性、生產性的公共產品的生產和提供,而對社會性基礎設施投資甚少。在政績目標考核驅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將資金投向政績工程、門面工程,以致嚴重過剩,資源浪費。而符合農民實際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農村公共產品卻供給意愿不強,無論是總量、質量還是結構,都嚴重落后。部分鄉鎮干部對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只注重抓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有了錢,就一切都好辦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忽視了文化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在工作中將文化建設排在各項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經濟當主角,文化作配角,結果導致對文化建設工作領導不力,農村文化建設落后于農村經濟發展的狀況。
此外,文化館、文化站業務經費和活動經費捉襟見肘,許多鄉鎮文化工作者經濟待遇偏低,隊伍不穩定。從文化隊伍內部分析,我市很多鄉鎮文體衛站專職干部年齡偏大,大多數在40歲以上。這些文化專干是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農村文化工作的,專業知識已趨于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
1、壯大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造血”功能。只有農村經濟增強、農民收入增加,農村文化建設才有長足發展的保障。應該大力推進農村產業化經營,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以經濟強鎮為突破口,壯大鄉鎮經濟,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增強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能力。
2、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和投入,鞏固和發展農村社會主義文化陣地。各級、各部門要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把農村文化建設放在與城市文化建設、農村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樹立農村文化工作的陣地意識、服務意識,把文化工作的重點逐步向農村轉移,切實抓好農村文化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內容、基本活動方式的建設和管理。我市即將全面啟動的鄉鎮村級文化“六個一”工程建設必將從根本上改善農村文化落后的現狀。
3、積極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機制和管理辦法,理順鄉鎮文體衛站人員管理機制,更好地解決鄉鎮、街道專職文化干部年齡老化、業務素質不高、隊伍不穩定等問題,鼓勵、倡導城市的農業、科技、文藝、教育工作者到農村基層文化機構任職或掛職。對現有的農村文化工作人員有計劃地進行分期分批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
4、利用特色文化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保持其喜聞樂見風格的同時,充實其內容,創新其形式,賦予時代性、教育性,使其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載體。利用這種辦法,實現農村文化的創新,群眾最容易接受,也最樂于參與。這樣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關注農村文化建設,參與農村文化建設。
來源:沅江新聞網
作者:中共沅江市委宣傳部 唐順祥
編輯:redcloud